从7月1日开始,部分含铝食品添加剂将禁用,对此,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三部副主任张俭波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不是笼统地去除含铝食品添加剂,而是缩小其使用范围,按照调整后的标准,含铝添加剂的摄入量基本降了一半左右。
7月1日以后,5种含铝添加剂使用范围修订,它们是酸性磷酸铝钠、硅铝酸钠、辛烯基琥珀酸铝淀粉、硫酸铝钾和硫酸铝铵。日常生活中哪些食品含有这些含铝添加剂?为何做出如此修订?我国铝添加剂标准是否与国际接轨?哪些人群摄入铝添加剂较多?含铝添加剂对人们身体健康有何影响?我们日常饮食又应注意什么?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的专家给出了答案。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评估一部副研究员马宁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在专门对铝做了风险评估后认为,我们国家铝的摄入量偏高,需要在管理措施上采取一些手段。
“我国内地平均每人每周膳食铝摄入量为98.7毫克,在法国平均值只有11毫克,而在同是亚洲的日本,也只有31.5毫克。国内南北方居民由于饮食习惯不同,铝摄入量也有很大差别,北方平均值高达166.5毫克,而南方则为38.4毫克。”马宁说。
根据风险评估马宁表示,高食物量消费者、北方地区居民和14岁以下儿童等3类人群通过摄入含铝添加剂食品导致铝摄入量均已超过临界值,具有较高健康风险,需予以重点关注。同时马宁介绍,摄入铝的安全线是,暂定人一辈子连续每周摄入的铝不超过2毫克每公斤体重,就不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面制品是我国居民膳食铝摄入的主要食物来源。油条、油饼、麻花、粉条和海蜇等食品中铝含量较高,而且7~14岁儿童膳食铝摄入量中通过膨化食品摄入的比例较高。”马宁解释道。因此,从今年7月1日起,酸性磷酸铝钠、硅铝酸钠和辛烯基琥珀酸铝淀粉不能再用于食品加工和生产;馒头、发糕等面制品(油炸面制品、挂浆用的面糊、裹粉、煎炸粉除外)不得添加硫酸铝钾和硫酸铝铵,而膨化食品中也不再允许使用任何含铝食品添加剂。
其实,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摄入体内铝。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高彦祥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人们可能会通过水、食品、空气和药物等摄入体内铝。“水中的铝源自天然和人为污染,矿物质的风化和化学净水剂铝盐是主要来源;食品中天然存在的铝很少,从食品接触材料中迁出的铝也微乎其微,内铝的主要来源还是食品中含铝添加剂的使用。它们主要用作面制品的膨松剂、海蜇加工的固化剂、食物配料粉的抗结剂以及色素的载体。铝含量较高的食品包括海蜇、油条、油饼、粉条、麻花、馒头等。”高彦祥坦言。
张俭波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我国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最重要的两条原则是安全性和工艺必要性。本次含铝食品添加剂的调整主要原因,一是国际上降低了铝的健康指导值,二是根据上述风险评估的结果。同时相关专家还对我国食品工业含铝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也参考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及其他国家含铝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张俭波强调,调整后的含铝食品添加剂的品种将减少,但并非完全禁用,允许使用的品种会进一步控制使用范围和使用量。“例如海蜇中铝含量高达100%,是因为铝添加剂在海蜇生产中起到固化脱水作用,目前人工养殖的海蜇中离不开铝添加剂,没有替代品。”马宁如是说。“而在面制品中,虽然主要起膨松作用的铝添加剂含量也很高,但却有替代品,例如馒头、面包等,可以用苏打及发酵粉等代替。但油条等食品中没有很好的替代品可以达到同样的口感。此外,还可以改变食品加工工艺来尝试达到同样口感。”高彦祥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其实,以明矾为代表的含铝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界应用很广泛。但近年来有关于含铝食品添加剂可能导致老年痴呆等疾病的说法,引发公众的担忧。对此,马宁解释,国际研究表明,一般人正常饮食不会引起铝的急性中毒,尽管有部分研究提示它与老年性痴呆有一定相关性,但JECFA(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认为从食物中吃进去的铝不太可能增加患老年性痴呆的风险。另外马宁强调,铝不是致癌物,只能说铝有潜在的健康危害,对于铝具有神经、生殖和发育等毒性,以及可能造成软骨病、骨质疏松等病症,需要在评估基础上控制、降低可能的风险。
马宁解释,JECFA制定的铝“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PTWI)为2毫克每公斤体重,这相当于一个60公斤重的成年人每周吃进去120毫克铝不会导致铝的蓄积并引起健康损害。如果消费者吃进去的铝只是偶尔超过这个量,并非持续超出该水平,也不会影响健康。
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资料显示,有研究表明,铝可导致运动和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并会影响儿童智力发育;铝亦可影响雄性动物的生殖能力和抑制胎儿的生长发育;铝还可通过与钙、磷的相互作用造成骨骼系统的损伤和变形,出现软骨病、骨质疏松等。但造成这些健康影响所需要的铝,远远超过JECFA设定的“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PTWI)。
此外,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秘书长薛毅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补充道,我国目前的铝添加剂标准已基本与国际接轨,“每年一度的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CCFA)都在中国举行,会制定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和香料的使用等法典标准,并审议通过相关食品添加剂标准。这对我国食品添加剂与国际接轨起到良好作用,但也并非完全照搬,需因地制宜。”例如,饮食结构的不同,欧盟制定的铝添加剂标准为1毫克每公斤体重每星期,减少含铝食品添加剂的品种并降低使用量,删除了硅酸钠、硅酸铝钾、硅酸铝钙、硅酸钙等含铝食品添加剂的品种及其使用规定,同时规定了19种合成色素的铝色淀的使用量。
据了解,近两年来我国已经清理了约5000项食品标准,目前已经制定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大概是429项,根据最新的统计,去年我国一共接到了食源性疾病爆发事件报告1001起,检测显示,化学性的因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有下降的趋势。“这说明我们及时调整食品安全标准已初见成效,”高彦祥说道,“这一次重点修订对面制品和膨化食品中铝含量的控制,可大大降低我国居民膳食铝摄入水平,进一步保护公众健康。”
据初步估计,严格执行新标准后,我国居民铝的平均摄入量将比修订前下降85.6%,仅为JECFA参考值(PTWI)的12.92%。张俭波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解释道,按JECFA参考值的10%~15%摄入内的铝元素能排泄到体外,不会造成体内的堆积。而且家常用的铝制炊具也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从其摄入的铝含量甚微。
马宁建议,为避免过多摄入铝,日常生活应养成饮食均衡的习惯,减少食用海蜇的频次,食用前应认真清洗浸泡,因为“三矾二水”的工艺就决定了它是铝含量最高的加工食品。减少儿童食用膨化食品的频率。成年人少吃一个馒头(100g)能减少0.19毫克每公斤体重铝摄入量;少吃一根油条(50g)能减少0.39毫克铝;儿童少吃一袋薯片等膨化食品(60g)能减少0.07毫克铝。
其次,消费者要有远离含铝添加剂食品的意识,在食物采购的来源上,尽可能到正规、大型的商家购买。从达到类似口感上说,今后相关企业和机构还应加大替代品的研发上,尽可能研制出品种更丰富的安全替代品。
此外,高彦祥认为,标准有了,监管也要跟上才行。目前我国针对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已有不少,但关键是执行不到位,而且相关食品企业还应加强行业自律。
在本次采访后期,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还获悉,近日,国家卫计委召开例行发布会,回应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整理和修订工作等热点问题。据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司司长苏志介绍,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司开展对食品当中的污染物限量、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等重点标准的跟踪评价,来掌握标准的执行情况,分期标准执行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再为标准的修正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