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钢闽光大数据中心地面主体开始施工;翔丰华三期年产3万吨石墨负极材料生产基地项目1栋仓库主体已经完工;南方制药抗肿瘤新药系列产品生产项目(二期)进入设备安装调试
今年以来,我市以项目攻坚年为抓手,持续深化“五比五晒”,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处处彰显蓬勃奋进的恢弘气势。
发展有速度,还要有质量。作为老工业基地,我市立足山区实际,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生态产业,不断提升产业“含金量”,按下高质量发展快进键,闯出创新发展新天地。
日前,在三钢本部转炉车间,一套转炉机器人测温取样设备,正挥舞着“长臂”,在1000多摄氏度的钢水中取样。这种机器人实现了一键式自动测温取样,既高效精准,又节省人力。
推进智能制造,传统钢企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去年,三钢制定《三钢智能制造规划方案》,高层定位、聚力谋划,逐步推动企业由“钢铁制造”向“钢铁智造”迈进。
举办三维设计软件、机器视觉技术培训如今在三钢,智能制造已经遍地开花。
除了智能制造,这几年三钢不断加快新品研发,着力技术攻坚,致力节能增效,成功实现了增产不增污、增产不增废、增产不增能耗的目标。
绿色钢铁、服务海西。三钢朝着这个目标奋进的底气更足了,几十年来,三钢钢产量在呈现几何级增长的同时,钢厂也实现了华丽蜕变, 获评国家3A级景区,成为我省大型工业企业首家3A级工业旅游景区。
我市先有工业后有城市,因工业而发展,因工业而辉煌。经过60多年的沉淀,我市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聚集了全省最大的钢铁、造纸、水泥、重型卡车等生产企业。如何发挥老工业基地优势,推进“老树发新枝”?一直以来,我市刀刃向内、大胆探索:关停能耗大、污染重的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实现环保升级、实施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不断延伸拓展产业链条
在我市,仅三钢集团公司就衍生出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打造了“炼钢压延铸锻精加工产品服务下游配套产业”的钢铁全产业链条,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62家,其中12家机械制造企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企业“心无旁骛攻主业”,离不开当地培植的优渥土壤。一直以来,我市把钢铁、装备制造等作为传统产业“重头戏”来打造,在政策对接、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有关部门更是推出 “一企一策”帮扶政策,与三钢等155家龙头企业签订扶持协议或备忘录,有效激发企业内生动力。目前,共兑换奖励资金1.75亿元,带动新建项目110项,总投资300.56亿元。
正是有了“一企一策”的扶持,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中国重汽集团海西公司汽车产销量仍然逆势上扬。今年一季度公司产量同比增长22.98%、销量同比增长43.75%。
创新发展与提高效益并举,培育新兴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并行。这几年,立足高质量,我市加大石墨与石墨烯、氟新材料、稀土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在转型升级路上开出“新花”,为经济发展蓄积新动能。
我市萤石资源丰富,资源优势如何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强化科技支撑,氟新材料产业结出累累硕果。
走进三明金氟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在无人操控电解车间内,氢氟酸正被源源不断地电解成氟气。这些纯度只有12%的氢氟酸,通过特制管道,从“邻居”福建三农新材料有限公司输送而来。
对福建三农来说,氢氟酸属于工业废酸,而在金氟化工,它却是宝贝。公司生产的氟钛酸钾、氟硼酸钾等高端无机氟产品,市场售价每吨2万至3万元,就是以这些工业废酸为原料生产的。
产业集聚好发展。几年前,还在漳平打拼的左立勇,毅然把工厂搬到三元区黄砂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就是看中能和三农形成产业配套。
而今,以福建三农为氟化工产业链起点,金氟化工为中间连接线,对接引进了安美奇(中国)铝业项目,氟化工产业正开出“幸福花”。安美奇项目建成后,3家氟化工上下游企业“强强联合”,可实现年产值18亿元。
建链补链强链,我市在全省率先形成比较完整的氟化工产业链,既提高了萤石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产品附加值,也促进了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点石成金”,我市丰富的萤石矿资源为氟新材料抱来了一个又一个产业“金娃娃”。墨里掘金,我市石墨和石墨烯产业这几年也发展成为新兴产业的一匹黑马。
去年9月,三明市石墨和石墨烯产业龙头企业翔丰华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敲钟上市。从落地到上市的短短5年间,翔丰华迅速成长,产品覆盖了动力电池、储能、3C等各个领域,成为多家行业龙头企业的核心供应商。
近年来,永安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园以翔丰华、贝特瑞深瑞、康碳等企业为产业龙头,以梦康、中禾、福碳等为成长培育企业,石墨行业呈现梯队发展的可喜态势,产业链条逐步铸牢扎实。去年,园区实现产值20亿元、比增13.6%;实现税收2510万元、比增5.1%。
既埋头拉车,又抬头看路、拓宽眼界。多年来,在产业培育上,我市在深耕传统产业的同时,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着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壮大氟化工、石墨和石墨烯、稀土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让高质量发展之船鼓足帆、行更远。
“好山好水好风景,数一数二数三明。”生态是三明人难以割舍的情怀,更是三明发展的第一优势和最大潜力。近年来,我市瞄准山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文旅康养、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生态产业,推动区域经济“绿色崛起”。
因为“耕读李家”项目的建设,泰宁县杉城镇际溪村村民李玉梅从城里再次回到农村。“此前在10公里远的工业园区,上下班不方便,也无法照顾老人。”李玉梅说,现在自己经营小卖部,还当起了咖啡店店长,收入不比之前少。
守拙归田园,耕读向李家。2014年,泰宁县依托际溪村丹霞山水资源和当地历史人文底蕴,在方圆4平方公里闭环圈内,以森林康养为定位,引入康养疗休业态,在不起眼的小山村里植入静心书院、星空民俗、稻田咖啡屋、文创体验馆等文旅业态,打造网红康养打卡地。
美丽风景变美丽经济。2014年,际溪村村财收入不足5万元,2019年已达24万元。同时,当地300余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年人均收入也从原来的6000元增至现在的1.8万元。
“耕读李家”是我市推动森林康养产业的一个力作。结合国家林草局等四部委出台的《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我市在深入调研、考察学习基础上,提出“全域森林康养”理念,成为全国首个提出这一理念的设区市。作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市,这几年,我市在原有产业发展基础上,加快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大力培育生态观光、休闲旅居、培训研学、自然观鸟等业态,打通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通道。目前,全市共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29家,市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22个。
绿色发展谋出路,生态经济正当时。我市充分发挥“林深水美”优势,持续做实“绿色+”文章,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伴随着中国稻种基地项目深入推进,我市杂交水稻种子产量常年位居全国第一,去年实现产值近10亿元;打响三明生态茶品牌,去年沙县、泰宁列入国家武夷岩茶特色产业集群,实现产值近30亿元;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以福建南方制药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紫杉烷类企业,带动明溪40%的农户参与红豆杉产业,种植红豆杉6万多亩
做足绿色优势,我市生态产业风生水起,遍地芬芳,成为推动三产融合、调整经济发展结构的朝阳产业,描绘出一幅幅生态富民的美丽画卷。
老基地,新活力。从转型升级到新兴行业再到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痕迹,映射出三明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坚定信心和铿锵步伐。(三明日报记者 杨燕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