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首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全球十大铝业集团、中国十大铝业公司的主供应商、占据全球铝合金添加剂市场35%的份额、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先进集体……拥有这样一串金光闪闪标签的企业,是一家地道的龙江本地企业——哈尔滨东盛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下称哈东盛)。公司总裁张忠凯和他的父亲用25年的时间专注做好一件事,坚持技术创新、精益管理和诚实守信打造出了一张耀眼的龙江制造业名片。
金属铝质地较轻,强度低,只有在纯铝中添加不同金属添加剂,才能获得满足各种要求的铝合金材料。虽然这些添加剂仅占材料比重的1%~3%,却是不可或缺的“工业味精”。而哈东盛的核心产品正是这些“味精”。从神舟5号飞船到神舟10号飞船,再到C919客机里都有哈东盛产品,甚至全球每三个易拉罐中,就有一个使用了哈东盛的铝合金添加剂。哈东盛的“江湖地位”一览无遗。
张忠凯的父亲张盛田是东北轻合金有限公司高级熔铸材料专家,多年技术一线经历让他笃定:只有坚持技术创新才有出路。从1995年哈东盛创办开始,创新就始终是这家企业的灵魂。公司成立初期,铝合金添加剂的关键技术被英国、德国和美国等几家公司掌握,国内市场几乎是一片空白。查阅技术资料的同时,哈东盛的技术人员“扎根”在客户的车间里,第一时间了解用户的生产状态和难题不断调整工艺和产品。用户至上的务实作风为哈东盛在科研方面多年领先奠定了基础。
目前哈东盛在国内成立了3家技术研发中心,231名员工中,研发人员有64名,超过总成员的1/4。
在哈东盛工作了15年的外贸部部长黄小兵告诉记者,哈东盛能一直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科研功不可没。公司始终坚持科研优先,其他部门都是严格控制成本,只有研发部门是“敞口”的,只要有需要,无论是设备投入还是人才引进,公司都会尽力满足。
2018年,哈东盛推出了全球第一款高含量锰添加剂——93锰添加剂,添加剂成分中锰粉与助熔剂比例为93:7。助熔剂主要用于帮助目标金属快速熔化于纯铝之中,含量越少,合金纯度越高。三十多年前,同类产品刚问世的时候,锰粉与助熔剂的配比一直是60:40。93锰添加剂的研发成功让全球铝业都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但哈东盛并没有就此止步,眼下,公司研发的95锰添加剂即将实行量产,再次刷新了将全球锰添加剂的效率和纯度。
记者到哈东盛采访这天,碰巧赶上公司每月一次的“质询会”。早上不到九点,销售、采购、生产、财务等各部门的负责人就已齐聚会议室,依次在屏幕面前,介绍过去一个月的工作情况,然后接受现场所有人,包括总裁张忠凯的质询。这样的机制是让现场的每个人都紧绷一根弦,通过质询机制更让各个部门的工作不断完善,效率不断提高……
虽然起步时是家族企业,但哈东盛的企业管理理念却始终在更新。“向管理要效益,精益化管理才能让企业走的更长远。”张忠凯告诉记者,2018年,公司不惜重金从日本请来企业管理专家,引入精益管理体系。2019年,公司再次引入阿米巴经营管理模式,不断激发员工认同感,让一线的每位员工都能成为主角,进而实现“全员参与经营”。哈东盛在全球共有三百家客户,但销售团队却仅有20个人。崔中国是2019年哈东盛最高销售奖的获得者,一年销售金额突破亿元。
为了鼓励和引导员工争当企业主人翁的积极性,公司还成立了以总裁为领导的创新评审小组,每季度都会评审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创新建议,并根据建议所创造的效益给予奖励。同时制定实施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员工申报专利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方案。在员工专利申请、授权、专利产品产业化等不同阶段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入公司,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专利技术转化能力。
在不断精益的管理体制下,哈东盛不但实现了快速发展,近三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超过30%,更以高效率不断迸发新活力。
回溯哈东盛的发展历程,成立初期开拓市场的艰辛之路似乎与其他家族式企业无异。1996年,在建厂的第二年,张忠凯就放弃了央企稳定工作,回自家公司与父亲联合创业,为了跑市场,与两个业务员每人背着20公斤样品,坐30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硬座前往大西北。
成功之路上总有一些关键节点、关键选择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命运。而哈东盛每次都能做出正确选择,依靠的就是诚信。
2018年,张忠凯带队拜访合作伙伴之一——全球第四大铝业公司海德鲁铝业位于挪威的总部。海德鲁不但派出高层热情接待,更在公司门前为张忠凯一行升起了中国国旗。海德鲁会有这一举动,除了多年合作的良好关系,更缘于2008年那场令人难忘的全球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爆发后,哈东盛所需的原料电解锰材料由1.3万元/吨飙升至3.4万元/吨,三家上游供应商同时毁约。经过多年努力刚刚与四家排名全球前十的铝业公司签下大额订单的哈东盛,面临了成立以来最难的一次抉择:依约向下游客户供货就要独自承担1100万元的亏损,意味着企业当年一整年都“白干”;如果和上游供货商一样毁约,虽可止损,却也意味着永远失去了好不容易得到的四个国际客户。
巨大的压力压在了年仅36岁的张忠凯肩头,思量再三后,他决定履约:“做企业,信守承诺是最基本的原则。而且国际市场最重信用,既然我们要做外贸,就绝不能违背契约精神。”
这次抉择,成为哈东盛发展的转折点:此后四家国际铝业巨头抛弃了金融危机中毁约的其他供货商,哈东盛供货占比持续扩大,最多由20%提升到80%。这种危机中的坚守,为哈东盛在全球铝业中赢得了美誉,为中国企业赢得了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