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高校在推进教育现代化不忘初心工作中,如何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近日,北京市举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推进会,要求高校以钉钉子精神发挥“三全育人”优势,构筑常态化疫情防控坚强阵地,助力北京市建设成为全国“三全育人”首善之区。
北京市作为首批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各高校积极探索“三全育人”特色,将“三全育人”工作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工作同时谋划、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实现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
在北京疫情防控最吃紧的时候,北京科技大学选派30名青年师生组成突击队,奔赴北京新国展防控一线,协助做好外籍人士返京防控工作。学校还开展“党员在身边”活动,学生走进社区,开展线上防控知识宣讲,日语专业学生志愿参与海外援助物资翻译工作等。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谷晓红看来,“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正是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试金石。在这次大考中,全校师生担当、价值追求、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在立德树人中得到充分彰显。”学校一大批党员干部、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化身疫情防控“检查员、宣传员、守门员、配送员”,真诚、真心服务学生,得到了学生的衷心点赞。谷晓红感慨道,“环境育人、服务育人润物无声,又掷地有声。从90后医护人员到00后青年学生,心有所信,方能远行,看到了‘后浪’信念和精神,这份信念的养成,正是学校立德树人、薪火传承久久之功的体现。”
“在抗疫一线、脱贫攻坚一线,师生共同参与捐款捐物、献血、志愿服务和抗疫日常管理,广大师生在实际行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展现了师生的责任担当。”据中国人民大学靳诺介绍,疫情期间,学校近七成学生参与了捐款捐物,近三成学生参与志愿服务,30位在京学生主动参与社区献血,15位在校师生参加校内集中献血。与此同时,学校还动员广大师生向所在社区(村)报到,就近就地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先后有2000余名学子投身社区防控,承担入户核查、信息登记、出入管理、体温测量、物资运送等任务,累计服务时长超3万小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毕业典礼、校长论坛等作为重要思政教育阵地,引导学生培根铸魂、坚定信仰。同时调动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育人主体的积极性,把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学校开设的战疫专题思政课,从抗疫的国际比较阐述制度优越性,覆盖9000名师生。学校还组建了“青春抗疫、与国同航”先进事迹宣讲团,深化爱国主义教育,覆盖学生12000多人次。专业课教师结合抗疫自身感受,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元素,主动化身“思政教师”讲好课程思政。6491名师生通过志愿服务、科研攻关、心理辅导等方式,积极投身防控工作。
面对疫情大考,清华大学直面挑战、迎难而上,保证有质量的教育教学不断线余名师生在“云端”同上一堂课。在两周内,全校2600余名任课教师全部掌握了在线教学技术,在云上空间打造有教育温度、有师生互动的真实课堂。据清华大学陈旭介绍,学校还为700余位同学提供了特殊困难补助,灵活调整毕业就业工作安排,将学堂在线多门慕课免费向社会开放,为兄弟高校建立雨课堂“克隆班”。
“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北京联合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机制的“联大土壤”,建立了“三张表”:三全育制机制建设体系“一张表”,职能部门健全三全育制机制建设任务“一张表”,职能部门课程思政建设任务“一张表”。学校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能在三张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任务。3年来,学校制定了多个关于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三全育人”的文件,形成了有联大特色的“三全育人”格局。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宇辉表示,作为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北京将重点建立持续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保障机制,构筑协同育环境,打造高校“三全育人”小环境,重构育人资源配置模式,坚持问题导向,涵养“三全育人”的校园生态。(本报记者 杨 飒 张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