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上午,小雨微凉。一场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阳泉市人民政府主办,围绕山西珐华器、砂器的研究成果、文物价值和交流收藏等论题的学术研讨会在我市召开。16位来自省内外的专家以及数十位行业代表就珐华器、砂器技艺保护、品牌塑造、产品转化等专题畅所欲言,共同为珐华器、砂器的传承与创新建言献策。
山西传统工艺源远流长、种类丰富。其中,“珐华器、推光漆、澄泥砚”因其高超的制作技艺、独特的文化内涵、重要的艺术价值,被誉为“山西三宝”。珐华器是一种以火硝为助熔剂的陶胎彩釉器,萌芽于金、元时期,盛极于明,以北方文化为背景,把粗犷、豪放、朴实的审美意识刻画在陶瓷之上,色彩艳丽、线条生动、形象简练,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和特殊的装饰效果,2013年入选山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光阴沉淀中脱颖而出的工艺美术技艺,是传统文化的无价瑰宝,是地方文化的鲜明见证。将珐华器、砂器这样的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和保护好,推动其创新性开发,融入家园建设,为推动转型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作出更大的贡献,是今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此次研讨会召开的主旨。
“珐华器、砂器只有做到守正创新,才能传播久远。”研讨会上,第五届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长李荣钢认为,要以传统技艺恢复为本,创作立得住、信得过、用得上、拿得出手的珐华器、砂器精品,可探索与多种材料、技艺融合,与山西工艺美术品种、文物衍生品制作融合,形成山西特色,主动对接市场,提高珐华器、砂器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我们呼唤传统技艺魂兮归来,要点清文化家当,也要学会传统元素的当代表达方式。”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乐耕建议,通过定期举办国际、国内珐华器、砂器展览,邀请国内外艺术家交流切磋,让以珐华器、砂器为代表的传统技艺焕发新的生机。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砚祖的发言主旨是“找准定位”。他提出,山西珐华器、砂器的诞生与地域性、时代性、审美性分不开,有着朴实无华、简朴高雅的内在品格,符合当今追求简约的生产生活趋势,要注意造型和功能的设计创新,塑造鲜明风格,成功做好市场定位。
乔香萍、张宏亮、甄国民等珐华器、砂器传承人、企业代表也进行了交流发言,表示将充分学习吸收行业专家给出的先进理念,将其融入保护传承、产品设计和市场化发展实践,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珐华器、砂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