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秋,领导苏区军民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赣南、闽西苏区连成了一片,中央苏区根据地已形成。
虽然名为“国家银行”,但当时遭到当局的经济封锁,红军条件极为艰苦,启动资金只有打土豪没收来的几挑子银圆和纸币。
在这样的情况下,毛只能带领相关人员自力更生,自行解决印钞、铸币等问题。其中,铸造银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毛硬是通过一些土办法解决了这个大难题。
从设在叶坪的国家银行往西约三公里,有个叫洋溪的地方。溪旁并排两栋古老的砖瓦房,便是“中央造币厂”。
进大门有个天井,天井的南端,曾经是这家主人放祖宗牌位的地方,如今安了个大风箱和熔炉,正中还蹲着个非常显眼的大铁砧,这就是熔银部。
说是“造币机”,不如说是比石器时代前进了一步的石器更准确。它浑身没一块铁,没一个螺丝,也不需要什么润滑剂,但它却为中央苏区的财政工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怎么个造法?他们先是砍来几根木头,锯的锯、刨的刨,七手八脚地做了个鼠笼似的架子,将一块两百多斤重、一米左右长的花岗岩条石套住、夹紧,用四根酒杯粗的麻绳吊着,像古刹的铸钟一样,空悬在楞头楞脑的塔式木架上。
这个铸币机的问世,可以说是毛和他的战友们克服一切困难,发扬”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的精神,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才研究、摸索出来的,为中央苏区立了大功。
谢厂长捡起一块银坯,往钢模里一放,银坯上面再套一个公模(银坯下面的那个叫母模),大喊一声:“准备开干!”
“预备——拉!”随着谢石长一声令下, 工人们同时发起一声大吼,“天碓”呼地上升,停在空荡荡的木塔架的顶端。
“铿”的一声过后,一块白花花,正面上方成扇形排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下方有“公历一九三二年”字样,中间是“壹圆”二字,背面为谷麦穗图案的银圆,就在这其貌不扬的“造币机”里造出来了。
不久,红军在福建上杭攻克了民团武装钟绍奎部的老巢,缴获一台铸银毫子的铸币机。其中有银板机、纹皮机、冲床、滚边机和钢模。
毛和他的干将们为得到这套“真家伙”高兴得忘了吃饭,顾不上睡觉,不分白天黑夜地拆洗、安装,终于将共改造成既可铸毫子又可铸银圆的两用铸币机。
这台铸币机安装好后,采用三班作业,人停机不停。干部、工人也由十几个增加到一百七十多个,铸币的速度和质量都大为提高。
1932年夏,红军攻克福建沙县,又缴获一部铸造银圆的铸币机,还有不少“大头”、“小头”的钢模。运回安装后,造币厂进一步红火起来。
在毛的领导下,国家银行由于发行了纸币、银币和铜板,家底日渐雄厚起来,对繁荣苏区经济,粉碎蒋介石的第四、第五次“围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资料:《毛传》(华龄出版社)、《理财家毛》(新疆人民出版社)、《共和国的摇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西人民出版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