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真空炉是我们发明的,已荣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目前,我正在为氮化锰生产工艺提质升级。”5月24日清晨,天刚亮,湘西州丰达合金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副总经理王国宁,早已在氮化锰车间的轨道式真空电阻氮化炉前,认真查看着炉子的工作情况。
记者眼前的王国宁,身量不高、体形偏瘦,身穿蓝色工作服,头戴红色安全帽,戴着框架眼镜,说起话来轻言细语。
很难想象穿着如此朴素的王国宁,身上竟有着许多荣誉和“头衔”:湖南省劳动模范,湖南省科技进步奖获得者,湘西“科技兴州奖”和“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湘西经开区“建区十周年”优秀员工,高级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国家科技部、湖南省科技厅专家库专家,湘西州第14届代表……
今年44岁的王国宁,1995年参加工作后就一直和锰产品打交道;23年来,他敬业、精益、专注、创新,践行着工匠精神,也淬炼出世界级技艺。
“氮化锰是一种新型钢铁冶炼添加剂,其中的锰和氮能替代不锈钢中的镍,既环保又能降低成本。”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王国宁一开始痴迷于研发锰系新材料。
为尽快掌握核心技术,王国宁一方面向书本和国内外专家学习;另一方面,自己设计图纸,尝试制作氮化锰生产设备。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降低电耗指标到提升氮含量,从无数次“小失败”到一次“大成功”,王国宁经过6次升级换代技术改造,成功掌握了真空炉高温高压氮化锰烧结工艺,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当时,新产品准备出口欧美,但国家海关却无法归类,为此,国家出口税则委员会还专门设立了‘氮化锰’新税则。”王国宁告诉记者,他和团队自主研发的氮化锰等新产品不仅大幅提升钢的品质,还在欧美高端钢企引发了一次特种钢的工艺革新,有力促进国内钢铁行业转型升级。“此项目被科技部两次列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且获评优秀,实现了湘西州承担国家创新基金重点项目零的突破,其中生产工艺发明专利为湖南省重点专利并获省专利奖,产品获‘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言语间,王国宁满脸自豪。
为掌握锰铝合金研制技术,王国宁和其公司董事长刘汉勇远赴巴西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巴西Mextra公司一道成功研发出了锰铝合金添加剂,填补了中国同类产品的空白,并承担了湘西州历史上首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同时,王国宁还推进产学研合作,通过其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吉首大学、中钢铁合金集团等长期技术合作,组建锰精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等研发平台,使其公司成为湘西州首个“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我是做技术工作的,干一行就要爱一行专一行。”王国宁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在锰产品研发中经常加班或利用业余时间撰写各项专利、科技成果、论文、产品标准,用于指导实际工作。他现有授权发明专利3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5项,获科技成果登记7项,主持制定6项企业标准,发表论文6篇,其论文也多次获省、州优秀学术论文奖项。
2015年6月,“王国宁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旨在立足锰系新产品研发攻关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王国宁作为团队负责人,积极“传帮带”,每年均进行了10多项新产品开发、技改升级等工作,团队研发的高氮工艺、真空炉体设计、锻轧烧结二次喷胶工艺、低硫等技术,均在各类锰系新产品中成功实施并主导市场,也为特种钢和特种铝材行业产品升级形成有力支持。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刘汉勇看来,该公司作为首批落户湘西经开区的企业,成立仅11年,在一片片荒地上崛起,从无到有且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每年7万吨锰系新材料产品生产能力,年产值8亿元,出口额名列全州第一,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王国宁等科技创新人才功不可没。
“任何科技创新都需要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每一位技术人员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对于工匠精神,王国宁见解颇深。
王国宁告诉记者,他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车间一线,公司生产的各种锰产品他都会仔细看看,因为那些锰系产品就像他的孩子一样,他会用心用情倍加呵护。
“我的下步目标是带领企业科研团队,继续研发锰系新材料产品,为把公司建成世界领先的锰系新材料、氮化系列新技术应用材料研发生产基地而努力奋斗。”王国宁信心满满地说。